作者 / 1 宏恩醫院綜合胃腸肝膽科 2 麻醉科 譚健民 1 陳臺森 2 張婉芬 2 柯雅欽 2 文章出處 /本文 摘錄自《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2017 年 第 61 卷 第 4 期》 前言 1907 年,俄國學者 Élie Metchnikoff 首先在保加利亞居民中,觀察並發現在其所攝取的發酵牛乳中含有「乳酸菌」,並得知這種乳酸菌可以抑制消化道內的有害細菌,且其與該居民普遍存有長壽的現象有關,而由此宣稱乳酸菌具有益於人類健康及促進壽命延長的功效。直到 1965 年才由 DM Lilly 與 RH Stillwe 二位學者提出益生菌 (probiotics) 名稱的概念。 根據國際衛生組織 WHO 及聯合國糧食� �業組織 FAO 對益生菌的定義,指出益生菌是指某些活生生的微生物,而臨床上個體「適度足量」的給與益生菌,則可對宿主產生健康效應 (The term "probiotic" as originally defined by FAO/WHO refers to "live microorganisms that, when administered in adequate amounts, confer a health benefit on the host") 1 。 益生菌服用的適宜時機 在空腹施行胃內視鏡檢查時,即可在賁門 ( 胃的上部位置 ) 遇見到胃酸,並可見胃賁門處存有大量胃酸 ( 圖一 ) 。因此,在市面上的各式各樣所謂含有益生菌的健康食品,或是口服益生菌的醫療用製劑中,一旦經由口服在胃腸道行進當中,其本身必然會先受到胃酸及膽鹽等不等程度的所當其衝的侵襲與破壞 2 。 以一般人想法而言,個體本身在空腹時其胃酸殘餘量必然比較少,或許此刻服用益生菌亦比較不容易會受到胃酸的破壞,但事實上並不然。比方說某些「胃食道逆流疾病」罹患者其絕大部份處於「高胃酸」狀態,此類人口群在空腹時所殘留的胃酸亦比較多,可想而知益生菌在此刻空腹時服用亦較易被胃酸及膽鹽所破壞。再者,個體在空腹時其胃液 pH 值約在 0.8-2.0 之間,而在如此低 pH 值的高酸環境中,不難想像益生菌可能就會全數被殲滅了。反之,在個體進食時,雖然胃壁細胞亦會被刺激分泌大量胃酸出來,但由於食物本身即扮演著緩衝及稀釋胃酸的角色,其中真
留言
張貼留言